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改善农村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建议(第1431312号)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8日
  • 编辑:刘绍伟
  • 来源:

王俊林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改善农村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我省农村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关注与深入调研,您经过认真调查,针对我省农村地下水污染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极具建设性,对改善村镇居民生活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对于您提出的建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全部采纳,并积极落实到今后的工作中,改善农村地下水污染问题。

一、我省地下水污染现状

诚如您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生活污水尚未得到很好的收集处理,加之部分平房散户习惯于直接向环境倾倒污水,导致生活污水直排地下,易引起地下水污染。同时。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畜禽粪污的排放和地下水超采等问题也对地下水产生不良影响。

地下水作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关系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农作物品质价值和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地下水污染既不符合党中央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决策部署,也不符合广大农村群众的利益,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二、推进农村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一是推进化肥农药增效。印发《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到2025年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分区域、分作物制定《主要大田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提出科学的施肥指导方案,开展肥料效应、化肥利用率等田间试验,每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以上。二是加强关键技术指导开展科学施肥技术培训,集成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具,开展三新集成推进县建设。制定《大豆接种根瘤菌剂技术指导意见》,大力推广大豆接种根瘤菌剂技术,切实提高科学施肥水平。组织开展农药使用调查监测、农药利用率田间测试,对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建档立卡,增强了农药减量技术支撑。推介高效、安全的农药新产品以及化学农药替代等科学用药技术措施。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项目,促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高科学安全用药水平。实施科学安全用药大讲堂公益培训活动,重点培训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经营者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中骨干人员,增强了科学用药的职业能力。全省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稳定在42%以上。

(二)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一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联合辽宁12316金农讲堂举办培训班开展政策解读、推广典型技术模式和工作经验,形成齐抓共管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机制。二是强化规模以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指导各地按照《关于建立畜禽养殖场粪肥利用台账制度的通知》《辽宁省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等文件要求,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相关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三是探索构建生态循环新体系。印发《关于建立畜禽粪污收集储存运输利用体系的通知》,探索构建种养主体小循环、粪污处理机构大循环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体系。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通知》,从农户、产业社会三个层面构建循环体系,促进种养结合,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全力改善培养培育土壤地力,推动种养循环发展。

控制地下水超采和海水入侵

为解决地下水超采和海水入侵问题,自2011年开始,全省持续开展压采地下水工作,到2021年压采任务总体完成,累计关停城镇地下水取水工程7426处、水井9820眼,削减地下水开采量15.53亿立方米,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不断降低,地下水水位总体上升,地下水超采状况明显改善。

(四)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

按照《辽宁省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突破工作方案(2023-2025年)》(辽环发〔202329号)工作部署,我省积极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开展省级农村环境整治调研评估。排查852个环境整治村、48条农村黑臭水体、7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组织各市对449个风险点位进行集中排查整治二是深入推进农村污染防治。2024年,全省新增544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8.6%,治理完成23万平方米农村黑臭水体,推进49家规模养殖场完成关闭搬迁整治任务;三是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全省14个市全部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工作,根据地下水使用功能、污染现状评估结果、地下水污染载荷等,合理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分区提出防治对策,明确环境准入、隐患排查、风险管控、修复等差别化环境管理要求。四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划定保护区,推进环境监管及综合整治,目前已划定乡镇级(含千吨万人)水源划定保护区480个,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五)推进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补短板

印发《辽宁省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技术导则》,强化技术指导,有力推动各地高标准完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省现有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48座,总设计处理规模约61.6万吨/天,实际污水处理量约33.2万吨/天,总管网长度约1148.4千米,为提升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六)强化资金保障

十四五以来,省财政年均筹措省以上水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有关资金约56亿元,重点支持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中小河流治理、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2024年,下达省以上水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有关资金67.5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各市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项目支持力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夯实田间试验、农户调查、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基础工作,多措并举持续提高科学施肥技术水平。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次以上。加快推广应用一批经济实用、简便有效的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化学防治替代技术,扶持发展一批装备精良、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专业化防治组织,促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

二是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牧法》以及粪污资源化利用有关政策要求的宣传,指导养殖场(户)建立粪污处理和利用台账,以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加强台账管理。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推广典型技术模式,开展技术培训,加强示范引领。提升全省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

三是完善地下水管理制度。按照省人大立法工作要求,开展《辽宁省地下水资源保护条例》修订工作,根据国家《地下水管理条例》补充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有关规定。

四是持续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继续贯彻落实《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和《辽宁省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扎实开展美丽乡村整县推进建设,常态化推进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工作。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省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完成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加强划定成果集成应用,有效衔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持续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持续做好水源保护区环境监管及综合整治,保障农村群众饮用水水质安全。

五是加快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补短板。组织编织《辽宁省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布局规划》,优化处理设施点位布局,谋划项目,压实建设计划。指导各地对已建成设施开展评估调研工作,科学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污水收集率和管网覆盖率,提升污水处理效能。探索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治理县域统管统运新模式,鼓励县(市、区)建立建制镇生活污水收费制度,研究建立全省建制镇生活污水设施数字化监管平台,加强设施、设备运行管理。

六是多渠道争取政策资金。加强项目储备,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统筹利用好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农村地下水污染治理有关项目投入力度,同时,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建立多元化环保领域投融资机制,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水体环境质量。

  再次感谢您的建议,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附件下载

javascript:void(0);

版权所有: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

备案编号:辽ICP备09027508号-1     丨   网站地图